郑州都市圈获批第十个国家级都市圈

  等候多时的郑州都市圈,终于拿到了国家级都市圈的“入场券”。

  10月2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郑州都市圈新闻发布会并宣布,《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近期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

  郑州都市圈由此成为了全国第10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今年以来继沈阳和杭州后第3个官宣的都市圈。

  根据发布会上的信息,郑州都市圈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这是在南京和杭州都市圈之后,第3个以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都市圈,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从中能够看出,郑州都市圈的目标定位相对较高。

  此前,郑州都市圈规划中提出了“主副协同”的新格局,分别将郑州和洛阳设置为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城市,在之前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中并未有过这样的布局,这也成为了郑州都市圈规划中的一大特点。

  在上述发布会上,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以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市域一体化发展、新阶段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质量发展、郑开同城化发展等重点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交通、产业、公共服务、水利、能源、生态等专项规划为支撑,河南省正谋划形成“1+1+3+N+X”的都市圈规划体系。

  受访专家表示,从谋划大都市区到谋划特大城市,再到谋划郑州都市圈,是河南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成果。郑州都市圈对于河南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格局中看,郑州都市圈对于中部地区迈向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都市圈的优势

  201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彼时的郑州大都市区,便是郑州都市圈的雏形,当时的规划还是郑州和周边4市形成的“1+4”格局。

  2021年12月27日,在“奋进新征程中原更出彩”发布会上,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正式扩容到了“1+8”,明确将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纳入郑州都市圈范围。

  随后的2022年,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等建议,其中的提法是“以郑开同城化为先导,规划涵盖9市的郑州都市圈”。

  但在当时,与河南代表团一同向国家递交申请的湖北代表团,率先一步拿到了国家级都市圈的“入场券”。去年底,武汉都市圈宣布正式获批,而郑州都市圈却迟迟没能拿到复函。

  业界猜测认为,郑州都市圈的规划面积过大,已经超过了国家发改委对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出的“1小时通勤圈”能够覆盖的2万多平方公里范围。事实上,郑州都市圈从“1+4”扩张到“1+8”格局后,规划面积已经接近5.88万平方公里,明显超出了在此之前获批的9个国家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

  对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郑州都市圈还是郑州大都市区的时期,“1+4”的格局满足于“1小时高速公路”的要求。随后,河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以郑州为中心,规划“米字形”高铁网络,并得到了国家支持,便利了全国各个省市与郑州之间的直达,“1+8”的都市圈格局则满足了“1小时高铁”的要求,所以郑州都市圈的扩容是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同发展阶段。

  等待多时的郑州都市圈,也终于在近期迎来了好消息。10月2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郑州都市圈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近期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

  郑州都市圈也是今年以来继沈阳和杭州之后,第3个官宣的国家级都市圈。在国家层面强调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都市圈正在积极争取跻身“国家队”行列,为何郑州都市圈能够脱颖而出?

  这一方面基于郑州都市圈本身具有的多重优势。

  刘道兴认为,首先郑州都市圈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整个国家南来北往、东出西进都需要通过中原地区,河南省的交通历来服务于全国。其次,郑州都市圈具有人口和市场的优势,河南拥有近亿人口,人口的集聚带来了大市场的优势。从产业来看,早年间国家在这里落地了很多大工业项目,虽然经过市场化改革后发展相对较缓,但很多仍然是国家的重点产业。此外,郑州都市圈还具有对外开放的优势,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开始聚焦内陆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河南有能力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

  另一方面,郑州都市圈的建设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具有支撑作用。

  刘道兴认为,郑州都市圈对于河南省乃至中国中部的发展起到龙头引领作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提出,在河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要城市化就必须扩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谋划大都市区到谋划特大城市,再到谋划郑州都市圈,是河南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成果。

  “当然,探讨郑州都市圈的意义,还要把河南的发展放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格局中看,若单看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可能与沿海地区还存在差距,但它对于中部地区迈向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刘道兴表示。

  构建“主副协同”新格局

  日前的郑州都市圈发布会上表示,此次获得复函的《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坚持集约高效和高质量发展,谋划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对外开放协同共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批复的9个国家级都市圈中,仅有获批最早、发展相对成熟的南京都市圈和今年获批的杭州都市圈发展目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除南京、杭州都市圈外,成都、西安都市圈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福州、长株潭、重庆都市圈的表述则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独具特色或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由此看出,郑州都市圈发展的目标定位相对较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对于郑州都市圈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郑州在对外开放上的重要性,郑州发挥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班列等方面发展较快。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是唯一一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区,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卓有成效。“要建设国际化的都市圈,从中西部地区来看,郑州具有很好的条件。”

  此次批复的郑州都市圈规划中的另一亮点在于,提出了“主副协同”的概念,此前并未有过国家级都市圈采用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城市引领发展的方式。按照此前的郑州都市圈规划,“主”即郑州,“副”即洛阳,官方的表述是“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

  事实上,在郑州都市圈升级为“1+8”格局,并将洛阳等市并入其中以前,洛阳都市圈是河南省规划的另一个独立都市圈。201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河南将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1小时通勤圈,并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

  秦尊文认为,主副协同的概念体现出郑州都市圈的特殊性,洛阳本身也是河南的省域副中心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具备成为郑州都市圈副中心的实力。而洛阳与郑州在地理位置上并不远,经济人口往来活跃,合并为一个都市圈相对合理。河南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打造全国新的增长极任务艰巨,运用主副协同的格局能够增强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这样的安排也能充分发挥出洛阳的积极性。

  从规划提出的六大方向来看,郑州都市圈后续除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依托交通优势形成的对外开放优势外,还会发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着力补科技创新短板。

  郑州都市圈提出,推动都市圈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提质。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导都市圈内城市产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培育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共筑现代服务业和消费新高地,积极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道兴表示,目前郑州都市圈圈内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分工。例如,中心城市郑州是交通枢纽,发展轻工业较多,副中心城市洛阳布局有国家大型重工业项目,发展重工业居多。此外,圈内的漯河是食品工业名城,支撑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平顶山则是煤化工基地,这些城市的分工协作,将推动郑州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此外,郑州都市圈提出,推动都市圈科技创新策源协同“提档”。支持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搭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才是郑州都市圈面临的较大挑战,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如何培养本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郑州都市圈应该思考的问题。